
我所理解的中央“一号文件”文旅振兴乡村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9-02-28
来源:
作者:
两年前,曾在一次讲解员演讲比赛中谈过这个话题,那时说的是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写出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感觉有点“不自量力”,所以也只能从一个文旅人的角度来谈一下国家一号文件中关于文旅振兴乡村的理解。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文件)发布,从国家层面对乡村土地盘活、产业创新、制度完善等释放出强烈的利好消息。文旅事业在介入乡村的过程中将积极响应“一号文件”内容,践行相关旅游政策,那么,文件之于乡村的意义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从经济层面,发展乡村旅游是转变农民增收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拓宽农民的收入方式,加快农民增收。传统农业的主要收入只有家畜、粮食和外出打工,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主要靠青壮年创收,收入方式单一。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年龄不像别的行业有限制, 她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舞台,而且让他们不需离乡背井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比如全国旅游示范村亳州市十河大周村,近年来,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这个集花海、采摘、娱乐等为一体的小乡村,已经成为我市具有皖北特色田园风光的精品旅游线路。据了解,2015年5月,大周村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亳州十河大周生态旅游节,接待游客6万人,拉动消费500万元;2016年,第二届生态旅游节接待游客20多万人,拉动消费2000万元;2017年,第三届生态旅游节接待游客30万人,拉动消费2500万元。
从生活层面,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素质,幸福感增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的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民主意识和行业意识得到增强,发展理念、职业道德在他们心中愈加壮大。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纽带,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比如谯城区十八里镇的柴洼村,过去是一个地势低洼、交通不便的小乡村,随着亳药花海项目建设,政府帮助村里修通了道路,每年5月来这里赏花的游客越来越多。据悉,将投入240万元对村庄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依托村里古树打造古树广场,建设林下栈道,帮助村民发展民宿。村庄的变化让柴洼村村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村庄变化,“自己不出一分钱”、“修路、修下水道、修广场、修停车场、修污水处理厂、修花园”、“我们这里以后是特色民俗村”,村民们零散的描述勾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梁鸿在《中国人在梁庄》中说到:“有没有可能,农民不进入城市沦为贫民,在他们祖辈生活的地方,也能够过上幸福、团圆、现代的生活?”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旧的乡村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而新的乡村正在构建,我们怀着对于旧时乡村无法遏止的怀想与回忆,希望乡村能够越来越好,但是注定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国家一直对于乡村的政策不断加大改进和投入,也在积极探索今后乡村的出路,我想对于有着特殊性和广大性的这个群体来说,这种探索都是最有积极意义的事情。